刘秉衡(1915—2003年),字平之,广东番禺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中国画画家,旅美美术家。他是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较为后期的成员刘秉衡(1915—2003年)是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较为后期的成员。
关于刘秉衡
刘秉衡(1915—2003年),字平之,广东番禺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中国画画家,旅美美术家。他是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较为后期的成员刘秉衡(1915—2003年)是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较为后期的成员。
画作
他字平之,广东番禺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关于他在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角色,知之者似乎并不多;至于他在近现代广东绘画史上的地位,学术界也未有足够的认识。笔者偶有在拍场上见其佳作,但对其艺术亦知之甚少。近有其家属及弟子向广东省博物馆慨捐其书画作品,余参与其事,得以了解其生平及其艺术概略。
[1]
刘秉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画家,家学渊源。祖籍江西南城,祖父聘斋太史赴粤任广东琼州知府。祖父育有二子,长子佚其名,曾长居上海以书画为业;次子刘彝,乡试举人,娶太史丁仁长之姊,遂落藉番禺。刘彝育有五子,长子刘庆菘,字聘孙,号留庵,又号留公、萍僧,长于篆刻,与黄士陵并称“双杰”,其弟子史坚如、胡毅生、陈协之、沈演公、谢英伯、杜之杕、何秀峰、张震图、凌巨川等都是近代广东书画或学界名流,有《艺隐斋篆刻》、《明瑟集》、《海沤集》行世;五子刘庆华即刘秉衡父亲,系两广方言学校毕业,任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刘秉衡伯兄刘玉林则师从
邓尔疋习书法、篆刻,而他自己则随父亲经常参与当时在广州地区的各类书画雅集,并向广东国画研究会的耆宿请益。
刘秉衡早岁随潘致中、
张谷雏习画,并从姚粟若研究画理。
画作
年十八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习艺,毕业後适逢抗战,乃投身救国,远赴南洋辅佐筹赈工作,後为日寇追逼,潜匿蘇门答腊荒山达三年之久。和平後侨居香港,潜心文艺,致力於山水画研究,尤醉心元人笔墨,融会四家所长,并以明清四僧之变化、王石谷之精微,推陈出新。画貌广阔而笔墨精嫺,并以八大山人花鸟写意手法,创出刘氏简笔山水,境界高古,内涵诗意,画後提句,每多援笔立就,布白位置恰到好处,书法清丽脱俗,观其文章诗词,内容朴茂,温淳敦厚,议论文艺,严明刚正,小品骈文,风流蕴藉,雅趣盎然。
[1]
3珍贵捐赠编辑
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档案馆——广州市国家
捐赠仪式
档案馆新馆在2012年12月28日刚刚开馆。在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月24日,它再次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旅美美术家刘秉衡遗孀转托刘秉衡弟子马承宽博士向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倾囊捐出个人作品、收藏品共360件。当马承宽从广州市副市长贡儿珍手中接过收藏证书后,这批珍档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有了“正式户口”,也为广州新馆馆藏锦上添花。旅美华裔画家个人珍档如何漂洋过海落户其故乡广州的国家档案馆?为此,记者采访了刘秉衡弟子马承宽博士及广州市档案局馆长何伍爱。
三绝画家
促成此次捐赠之事的马承宽博士,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花白卷曲的齐耳长发,增添了其画家特有的艺术气质,全然看不出已是年过古稀的老者。面对记者忆及自己的老师刘秉衡,他满怀深情。他介绍说,刘秉衡先生1915年生于广东番禺,是广东国画研究会后期的成员。早年师从广东国画研究会画家潘致中、张谷雏、姚礼修等习画。他的画作兼擅人物花木、鸟兽虫鱼,尤以山水见长。
画作
如水墨画《兰亭雅集》笔墨精炼、雅致淡逸。十八岁时,他进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学艺,毕业后适逢抗战。抗战时期,为救亡图存,刘秉衡曾与一群同学慷慨赴南洋募捐,所得款项全部捐助于抗日救国,后战火绵延至东南亚,他为日寇追逼被迫潜匿苏门答腊荒山达三年之久,直到抗战结束后方才复出,移居香港。讲到此,马承宽博士双眼已噙满泪水,他用纸巾擦拭几下,略稳定情绪后继续讲到,新中国成立后,老师侨居香港,潜心文艺,致力于山水研究。后来他曾在香港大学、万国美专等学校授课,弟子达一千多人,在香港影响颇大。1996年他旅居美国,2003年去世。
马承宽博士与老师的感情之深,缘于他与老师既是同乡,又从1965年起在香港沙田向老师习画,并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了八年。马承宽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画家的标准很严格,要诗、书、画三绝,才可谓画家,刘老师是每幅画作都自己配诗、书写,是一位纯粹的传统画家。“刘老师善辞赋和书法,书法淡雅有人文气息,反映出极深的文化涵养
[收起刘秉衡简介]